烏金報報

:: ::

【Cheers】把菱角殼變「黑金」

官田盛產菱角,無論品質和數量皆居全臺之冠。秋天時節,我們都能在市場看到帶殼菱角的蹤跡,但其實約有一半的官田菱角是剝殼售出。過去,剝除的菱殼被視為垃圾,在路旁放一把火燒掉了事。

官田區長顏能通,每每看到路邊燃燒的菱殼就心煩,因為會造成空氣污染。

他想出將菱殼化為生物炭的點子,居民就在汽油桶裝上煙囪,在廢棄的游泳池裡開始燒製,然而,燒出來的生物炭若要變成市售肥料、保濕劑,是否品質夠好?足以商業化?因為官田區公所沒有經費進行檢驗,農民根本無從得知。

顏區長向外求援,但是處處碰壁,只有林弘萍願意無償幫忙。

用科學專業提升炭品質

「我拿了一些菱殼炭回實驗室檢驗,結果發現品質很好,一公克菱殼炭估計會有上百上千不等的孔洞,表面積總和約有半個籃球場這麼大。」林弘萍覺得菱殼炭頗有經濟價值,加上身為農家子弟,能以自己的孔洞材料科學專業幫助農民,他覺得很有意義。

他協助改造用來燒菱角殼的汽油桶。為了提高燒製效率,桶底鑽孔的尺寸、數量、排列位置,都需要經過縝密設計、反覆科學實驗,總計花了一年時間才搞定。官田目前建置了六組菱殼炭燒製設備。

此外,在燒製之前,菱殼必須先經天然曬乾,「這件事其實不簡單,曬得不夠乾或太乾,都會影響到之後生物炭的品質,也是需要反覆實驗,訂出一個標準,讓大家可以遵循。」林弘萍用科研精神給予各種建議。

廟前曬菱殼、利用汽油桶燒菱殼炭,負責這些工作的人員多是當地老人,畢竟大部分的官田年輕人都出外工作了,所以對當地居民而言,菱殼炭的開發,不僅是經濟價值,還是人生價值的創造,「原本無所事事的官田老人家,現在有事可忙,活力似乎也回來了。」林弘萍說。

一年產出十噸菱殼炭

如今,菱殼變身為高品質生物炭,一公斤菱殼收購價是四元,沒人會再傻傻丟掉。今年約可產出五噸菱殼炭,效益驚人,也是循環經濟的另一種體現。

這些菱殼炭可加進農地裡做保肥材料、倒進菱角池調整水質酸鹼度。此外,菱殼炭的吸附力很強,可以除溼、除臭,還能吸附臭氧,非常適合製成除溼/除臭包,延伸出更多的經濟價值。

協助菱殼炭產業在官田生根茁壯,是林弘萍的心願,接下來產品將進入市場,做事向來嚴謹的他說,「所有的事情都要回歸科學討論,以實驗數據說服消費者,而不是只靠故事打動,這才是產品打開市場的關鍵。」他會繼續用科研精神,陪官田鄉親走下去,直到菱殼炭為當地帶來更大經濟價值。

備註:本篇最新消息照片,取材自【Cheers】,完整圖文請前往以下網址:https://www.cheers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95556

回列表
TOP